四角空間症候群可能導致後側肩膀的慢性疼痛

最近會突然研究這個主題,是因為自己有一位肩胛骨骨折術後的病友,他常常告訴我他的患側肩膀後方感覺麻木,術後已經過了大半年了,但他的患側依然對冷熱覺或壓觸覺非常不敏感,且當他做出類似投擲棒球,將手臂向後揮動的時侯會有疼痛產生。這時我才靈機一動,他的問題可能是: 四角空間症侯群 (quadrilateral space syndrome)。

四角空間症候群是由Cahill和Palmer於1983年提出,由於腋神經(axillary nerve)或後旋肱動脈(posterior humeral circumflex artery)長期的慢性壓迫導致。

肩膀的四角空間在哪裡?

這個四角空間的組成邊界:上緣為小圓肌(teres minor),內緣為三頭肌長頭(long head of triceps brachii),下緣為大圓肌(teres major),外緣為肱骨骨幹(humeral shaft)。腋神經及後旋肱動脈會從這個四角空間穿出。

腋神經會支配小圓肌及三角肌的感覺與運動功能。後旋肱動脈則負責小圓肌、大圓肌、三角肌以及三頭肌長頭的養分供應。

臨床上,我們可以動動手指頭幫助記憶,如下圖所示:

quadrilateral space

四角空間症候群 的症狀

當您的患者有以下幾個症狀表現時,我們可以懷疑他的四角空間是否產生壓迫:

  • 肩膀後側周圍有瀰漫性、模糊感的疼痛,且疼痛範圍不符合頸椎神經根的皮節分布。
  • 直接按壓在四角空間上時,會有顯著壓痛。
  • 有肉眼可見的三角肌或小圓形肌萎縮。如下圖:
atrophy of deltoid
此患者有顯著的左邊三角肌萎縮現象

四角空間症候群 危險因子

  • 大部分發生在20至40歲。
  • 通常為慣用手,且男性發生的比例較女性高。
  • 當個案需時常做出肩關節外展與外轉的動作時,更容易產生四角空間的夾擠。如從事游泳、排球、籃球或棒球等運動員,或是需要反覆抬高肩膀的勞動工作,如刷油漆等。
  • 因為過度訓練三頭肌或小圓肌產生肌肥大,也可能造成四角空間的夾擠。
  • 其他如:骨折後血腫(hematoma)、肩關節盂旁囊腫(paralabral cyst)、脂肪瘤(Lipoma)或腋神經史旺細胞瘤(axillary schwannomas)等,都可能壓迫四角空間。

我們可以參考下列的示意影片:當肩關節外展時,四角空間的間隙會變得更為狹窄。

四角空間症侯群 的分類

因為四角空間有腋神經及後旋肱動脈通過,根據它的症狀表現,可分為神經壓迫的類型(neurogenic type)或血管狹窄的類型(vascular type),也可能兩種類型合併出現。

神經壓迫類型的症狀有:

  • 感覺異常(paresthesia)
  • 肌束顫動(fasciculations)
  • 無力(weakness)
  • 疼痛(pain)

血管狹窄類型的症狀有:

  • 皮膚蒼白(pallor)
  • 血管脈動減少或消失(absent pulse)
  • 皮膚冰冷(coolness)
  • 手部發紺(cyanosis)
  • 無力(weakness)
  • 疼痛(pain)

臨床上,因為四角空間症候群常常與其他診斷合併出現或混淆,因此真實的發生率很難被統計!

四角空間症侯群 理學檢查

理學檢查的部分,我們可以直接按壓在四角空間上方,看看是否有壓痛及誘發症狀。或是請患者將患側的肩膀外展90度且外轉90度,並維持1~2分鐘,在這個動作之下,四角空間的孔徑會變小,若患者出現平常不適感的症狀,此時我們可以懷疑他可能有四角空間症候群。

另外,因為腋下神經支配三角肌與小圓肌,我們可以藉由一些Special test測試這兩個肌肉,判斷患者是否有四角空間症候群的可能。

較常使用的方法分別有:

  1. Swallow-tail test
swallo-tail test
請患者身體前屈後雙手向後抬高,當肩關節伸直角度相差大於20度以上時為陽性反應。
swallow-tail test
若患者的三頭肌很強壯,可能會代償三角肌的功能。這時,若請患者先將手肘彎曲後再做肩關節伸直動作,可能可以測出陽性反應。

2. Deltoid extension lag test

Deltoid extension lag test
先抓住患者的雙手向後請他維持住。
Deltoid extension lag test positive
當放開患者雙手時,它的患側肩膀可能會無法支撐而掉落。

3. Bertelli test

Bertelli test
請患者做出手臂內旋且外展90度的動作,若肩關節外展角度相差20度以上為陽性反應。

4. Patte’s test and Hornblower’s sign

Patte's test and Hornblower's sign
此動作為測試小圓肌的力量:請患者在肩胛平面抬高90度且外轉90度做阻力測試,若患者無法抵抗阻力時為陽性反應。或請患者做出舉手碰嘴巴的動作,若小圓肌的力量不足,則患者的手肘會抬高過肩,彷彿在吹號角一般,稱作Hornblower’s sign。

四角空間症候群 醫學診斷方法

可利用以下幾種方式檢查,分別為:

  • 數位減像血管造影術 (DSA: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
  • 電腦斷層血管攝影術 (CTA: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
  • 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 核磁共振 (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影像超音波 (MSK or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 肌電圖 (EMG: Electromyogram)
  • 利多卡因神經阻斷測試 (Lidocaine block test)

根據文獻回顧:Lidocaine block test配合血管造影術(需比較後旋肱動脈在”休息位置”與”肩外展與外旋90度位置”的血管孔徑或形態),是目前診斷四角空間症候群最好的方法。肌電圖常常出現偽陰性,較不建議。

附註:Lidocaine(利多卡因)是一種麻醉劑,當注射5毫升1%的lidocaine到四角空間,且患者主訴的症狀暫時消失時,為陽性反應。

四角空間症候群 鑑別診斷

四角空間症候群的症狀常常會跟其他診斷重疊,因此我們也需要考慮以下幾種可能,分別有:

  • 胸廓出口症候群 (Thoracic outlet syndrome)
  • 頸神經根病變 (Cervical radiculopathy)
  • 骨化性肌炎 (Myositis ossificans)
  • 旋轉肌袖病變 (Rotator cuff pathology)
  • 肩夾擠症候群 (Impingement syndrome)
  • 肩盂肱骨關節 (Glenohumeral arthritis)
  • 冰凍肩 (Frozen shoulder; Adhesive capsulitis)
  • 肌筋膜疼痛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 肩胛上神經損傷 (Suprascapular nerve injury)
  • 臂叢神經損傷 (Brachial plexus Injury)

四角空間症候群 治療方式

當懷疑或確定是四角空間症候群時,一開始還是先執行3~6個月的保守治療,如:

  • 服用非類固醇的抗發炎藥物
  • 超音波引導神經外類固醇注射 (Ultrasound-guided perineural steroid injections)
  • 動作衛教:教導正確的施力方式,或暫時避免頻繁的肩關節外展及外轉動作。同時也須注意使用滑鼠的姿勢,可參考這篇文章:肩頸痠痛 ?調整你的鍵盤滑鼠配置吧
  • 物理治療,包含:
    • 軟組織深層按摩
    • 肌筋膜放鬆
    • 治療性運動:如旋轉肌群訓練,肩胛骨穩定運動,動作控制優化

當執行3~6個月的保守治療無效,且Lidocaine block test還是呈現陽性反應時,則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治療的成功率高,但在術後需禁止肩關節外展及外轉動作至少一個月,且術後也建議繼續接受物理治療師的運動指導。

結語

四角空間症候群不是一個容易被發現的問題,成功的診斷與治療也有賴於多專業的合作,當我開始以這個症侯群的方向為這位病友做物理治療後,效果非常地好。希望這篇文章的整理對醫療同業人員或一般大眾有所幫助!

免費訂閱的我的電子報,

一起學習成長!

參考文獻

  1. Brown SA, Doolittle DA, Bohanon CJ, et al. Quadrilateral space syndrome: the Mayo Clinic experience with a new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case series. Mayo Clin Proc. 2015;90(3):382-394. doi:10.1016/j.mayocp.2014.12.012點擊前往
  2. Hangge PT, Breen I, Albadawi H, Knuttinen MG, Naidu SG, Oklu R. Quadrilateral Space Syndrome: Diagnosis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J Clin Med. 2018;7(4):86. Published 2018 Apr 21. doi:10.3390/jcm7040086點擊前往
  3. Flynn LS, Wright TW, King JJ. Quadrilateral space syndrome: a review. J Shoulder Elbow Surg. 2018;27(5):950-956. doi:10.1016/j.jse.2017.10.024點擊前往
  4. Hong CC, Thambiah MD, Manohara R. Quadrilateral space syndrome: The forgotten differential. J Orthop Surg (Hong Kong). 2019;27(2):2309499019847145. doi:10.1177/2309499019847145點擊前往
  5. Werthel JD, Bertelli J, Elhassan BT. Shoulde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deltoid paralysis and intact rotator cuff. Orthop Traumatol Surg Res. 2017;103(6):869-873. doi:10.1016/j.otsr.2017.06.008點擊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