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前陣子收到朋友捎來訊息,她發生了不明原因的左手大拇指無力感,症狀持續了兩、三天不見改善,仔細詢問後發現,她可能因為練習瑜珈時,手臂支撐過多施力不當,導致了『 後骨間神經 症候群(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syndrome)』。
後骨間神經 的解剖位置
『後骨間神經』為『橈神經』的下方分支。
橈神經(radial nerve)由臂神經叢後索,沿著肱骨外側向下行進,並在前臂近端繼續分支為淺橈神經[superficial branch of radial nerve(感覺神經)]與深橈神經[deep branch of radial nerve(運動神經)]。
深橈神經向下繼續通行,當它鑽過旋後肌(supinator)的淺頭與深頭的間隙之後,便稱為『後骨間神經(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佛羅氏弓(Arcade of Frohse)
這邊值得一提的是,當後骨間神經鑽進旋後肌之前,會先通過佛羅氏弓(Arcade of Frohse),此為一特化的纖維拱門結構(fibrous arch),這也是臨床最容易造成後骨間神經壓迫的位置!
後骨間神經 的肌肉支配
後骨間神經為『運動神經』,負責掌管肌肉的收縮。它主要支配了前臂背側的肌肉,包含:
1.伸指肌
(extensor digitorum)
2.伸小指肌
(extensor digit minimi)
3.尺側伸腕肌
(extensor carpi ulnaris)
4.外展拇長肌
(abductor pollicis longus)
5.伸拇長肌
(extensor pollicis longus)
6.伸拇短肌
(extensor pollicis brevis)
7.伸食指肌
(extensor indicis)
後骨間神經 症候群的原因
後骨間神經症候群的發生原因,可能來自於創傷(例如:蒙太奇骨折、橈骨頭骨折/脫臼)、或是類風溼性關節炎、臂叢神經炎(brachial neuritis)等。另外也常跟前臂的肌肉施力不當、過度使用導致的肌肉筋膜勞損有關。
後骨間神經 症候群的檢查
一、電生理檢查
我們可透過肌電圖檢查(EMG)或是神經傳導檢查(NCS)來評估後骨間神經是否有壓迫。
當後骨間神經發生壓迫的話,檢查結果會符合以下幾點:
1. 由後骨間神經所支配的肌肉,會產生『去神經支配變化(denervation changes)』。
2. 由橈神經支配的肌肉將不受影響。包括:肱三頭肌(triceps)、肘肌(anconeus)、肱橈肌(brachioradialis)和橈側伸腕長肌(extensor carpi radialis longus)。
3. 『淺橈神經』會表現正常的感覺神經動作電位。
二、理學檢查
因為後骨間神經並未支配『橈側伸腕長肌(ECRL) 』的收縮,所以我們可藉由手腕的動作來辨別患者是否有後骨間神經壓迫的可能性。
白話一點地說,如果請患者做出握拳動作,會發現患者的拳頭偏向橈側(因為受「後骨間神經」支配的「尺側伸腕肌」肌力減退。但由「橈神經」支配的「橈側伸腕長肌」不受影響)。
如果繼續請患者做出『大拇指比讚』或是『張開手指頭』的動作,會發現手指頭的力量明顯不足,可能無法做出完整的關節角度(因為這些動作主要由後骨間神經所支配)。
此時我們可能需強烈懷疑後骨間神經壓迫的可能性。
物理治療介入
以物理治療的觀點,當有神經被壓迫的時候,當然就是要想辦法解除神經壓力囉!
我建議可以先初步採以下幾種方式處理:
ㄧ、按壓『旋後肌』肌痛點
理由如同前文所述,當後骨間神經穿進旋後肌間隙之前,會通過佛羅氏弓(Arcade of Frohse),這是最容易造成後骨間神經壓迫的位置,所以初步放鬆旋後肌的話,應該可以暫時解除後骨間神經壓力!
二、橈神經鬆動運動
我們知道「後骨間神經」其實就是「橈神經」的下方分支。透過特定方向的動作,可以針對橈神經在肌肉、筋膜間隙裡產生滑動(順勢帶動後骨間神經),此方法也可以解除後骨間神經的壓迫或沾黏。
三、熱敷
如果您對人體有一定的了解,會發現神經與血管的路徑其實是密不可分的,因為神經非常需要好的血液供應,所以當神經壓迫時,想辦法增加血液循環非常重要!這時候適當地透過熱敷可以達到此目的。一般建議熱敷肘關節20分鐘即可。
結語
「後骨間神經症候群」因為不太常見,所以還是建議交由醫師診斷與安排治療。若你已嘗試了以上的方法超過一週仍然不見改善,務必要親至醫療院所尋求專業的協助喔!
延伸閱讀:四角空間症候群可能導致後側肩膀的慢性疼痛
參考文獻
- Wheeler R, DeCastro A.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Syndrome. 2022 May 8.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2 Jan–. PMID: 31082090. 點擊前往
- Raeburn K, Burns D, Hage R, Tubbs RS, Loukas M. Cross-sectional sonographic assessment of the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Surg Radiol Anat. 2015 Dec;37(10):1155-60. doi: 10.1007/s00276-015-1487-7. Epub 2015 May 13. PMID: 25968614. 點擊前往
- Benes M, Kachlik D, Kunc V, Kunc V. The arcade of Froh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urg Radiol Anat. 2021 May;43(5):703-711. doi: 10.1007/s00276-021-02718-5. Epub 2021 Mar 6. PMID: 33677682. 點擊前往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adial_nerve